文字整理:古家萱
不久前和患有蠶豆症的朋友聊到「蠶豆症患者是不是不能吃可樂果」這件事情,他一臉莫名其妙地看著我,告訴我:「可樂果是豌豆酥啦,包裝袋上有寫啊。」
咦,是豌豆嗎?我記得小時候明明就聽大人說是蠶豆啊?不信邪地跑到超商看,沒想到——包裝袋上真的寫著「豌豆酥」,而且就大大地印在商品名稱下。

問了身邊一些朋友,大家的印象似乎也多少有點出入,不知道究竟是我自己記錯,還是神奇的曼德拉效應?
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拜訪了聯華食品的官方網站,這才發現原來這從小吃到大的零嘴,竟還有著一些意想不到的冷門小知識。
#01:本來是迪化街上的蠶豆酥小販?

事實上,最初的可樂果,確實是一種蠶豆製品沒錯。1970年代,台灣正值經濟起飛,許多創業家都願意放手一搏大膽嘗試,將心中所構想的商品或行銷方式付諸實現。而聯華食品董事長李開源的父親李國衡先生也是其中一員,他購買了一台製麵機,想要在市場上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新商品。
剛開始,他嘗試了各種各樣的食材,意外發現以蠶豆為主要原料的產品在油炸後口感酥脆,或許會受到人們歡迎。於是,李國衡先生決定將這項小點帶到熱鬧的迪化街販售,結果果然大受好評,而這種美味的零食也就這樣在台北各地傳了開來。
而直到1971年時,這種螺旋狀零食才終於以「可樂果」為品牌名稱,在台灣正式上市。
#02:為什麼要做成螺旋狀?

而說到可樂果,大家腦中第一個浮現出的畫面,應該就是那如同電話線海茸般的螺旋造型,許多人甚至曾偏執地照著那個形狀啃,試圖在不把餅乾弄碎的情況下,一層一層吃掉整個可樂果。然而,可樂果之所以長成這個造型,是因為李國衡先生覺得這樣炸出來的成品特別酥脆。
但是,隨著這項食品的聲名遠播,可樂果的產量需求漸漸變大,而生產時的油溫、時間、原料濕度等比例卻隨之變得越來越難控制,使得螺旋狀無法完美成形。
在發現這個問題後,本身是工程師的現任董事長李開源先生決定進行一連串的反覆試驗,在過程中,他甚至曾一度想要放棄,換成比較簡單的圓圈造型,好險在最後找出了穩定的生產配方。
營養午餐裡,評價兩極的神秘配菜——電話線海茸
#03:不只變成豌豆酥,還曾推出黃豆酥版本?

在上述的實驗過程之中,李開源先生發現,要製作出酥脆又帶有濃厚香氣的可樂果,除了油溫、時間等工序影響外,原料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。
而為改善口感,同時也讓生產狀況變得更為穩定,他在1977年時將原料從爸爸選用的蠶豆,改為了我們現今吃到的豌豆,而該商品也正式移除蠶豆酥標籤,改名為「可樂果-豌豆酥」。
有趣的是,2021年時,農糧署也曾輔導花蓮光豐地區農會與聯華食品合作,推出首批以「黃豆」為原料的「可樂果黃豆酥」,調味也特別選用結合當地阿美族文化的鹹豬肉口味,並且只在花蓮的光復、豐濱農會超市及網路商城限量販售。
#04:曾推出許多特色口味?

除了小時候常吃的經典原味和長大後喜歡的辣味,可樂果其實還曾推出過不少特色口味。
2004年,聯華食品打出「試嚼系」口號,推出「8層裝蒜」、「沙茶炒不了魷魚」、「席捲全苔第一味」等口味;2008年,「台客系列」產品上市,陸續推出鹹酥雞、炒海瓜子等台灣人熟悉的熱炒滋味,吃起來不僅唰嘴,也相當適合拿來下酒。
2012年時,可樂果首度突破過往框架,製作了甜滋滋的巧克力口味,後來也有檸檬玫瑰鹽、重乳咖啡拿鐵、草莓優格、初戀莓果、珍珠奶茶等甜口味出現。近年,品牌亦曾多次嘗試與肯德基、台灣啤酒等不同品牌聯名,嘗試更多意想不到的口味品項。
零食考|可以吃的寶石:黃金糖在關西地區特別暢銷,是因為能拿來入菜?
#05:曾贊助國片《BBS鄉民的正義》?

現在稍微有點年紀的讀者,應該多少記得改編自台灣BBS網路事件的國產電影《BBS鄉民的正義》。這部在2012年推出的科幻劇情片,原為木偶人工作室團隊寫出的長片動畫劇本,後來獲得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補助計畫的援助,慢慢發展為真人加3D動畫與實景合成的作品。
2010年時,團隊對於龐大的3D動畫製作費用不堪負荷,只好將當時完成的畫面剪接成前導短片,沒想到在Youtube推出不到一個月,點閱人數就突破了50萬人,對當時的Youtube來說,這可算是個不小的數字。
最後,是在可樂果的贊助下,這部原本可能遭腰斬的作品才得以被拍攝成電影,並於2012年8月17日正式上映,也因此,我們才會在該劇中看見陳柏霖吃可樂果等置入性行銷畫面。
參考資料
封面 Photo Credit:林特
◎本文經 every little d 授權刊登,原文發表於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