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整理:蔡曉萱

蘋果麵包裡面沒有蘋果,其實就跟太陽餅不含太陽、買老婆餅不送老婆一樣,是個容易讓人混淆的命名。不過在早餐時來一塊蘋果麵包、搭配一杯果汁牛奶,可說是重現了台灣傳統的經典滋味、一個絕妙的組合。

「劉麵包來了!劉麵包來了!」

蘋果麵包車
Photo Credit:劉麵包廠

把時間快轉回1978年,當時台美斷交、美軍撤離台灣,有位出生山東的陸軍少校,早期隨軍來台後,便在此紮根。

他留意到當時在台美軍天天都喊著要吃麵包,於是就在退役後,決定自己向工廠批發麵包來販售,後來甚至創辦了自己的麵包工廠,還把工廠提升至國際標準,同時他也發明了蘋果麵包,並發揚光大。這位老爺爺如今已經快要百歲,他就是台中「劉麵包廠」的老闆——劉哲基。

對於那些在台中長大的四、五年級生來說,一定不陌生於那富濃濃山東口音的叫賣聲:「劉麵包來了!劉麵包來了!」這個聲音沿路傳播、無處不在。在台美方斷交,生意一籌莫展之時,劉哲基和妻子每天駕著麵包車,穿越大街小巷,叫賣著麵包。這獨特的廣播也成了老台中人成長過程中難以磨滅的記憶。

雖然天天在外叫賣,生意仍是不見進展,但劉爺爺不輕言放棄,他特地前往日本考察當地的麵包文化,並決心要製作出適合普羅大眾口味的麵包。

在日本,他發現了一款名叫「脫水麵包」的商品,這款麵包的特點是口感扎實且帶有小麥的香氣,而且保存方便。於是,他引進了這款脫水麵包,重新在台灣生產,而這款麵包就是如今的「蘋果麵包」。

明明沒有蘋果,為何叫做蘋果麵包?

蘋果麵包
Photo Credit:劉麵包廠

對於在台中長大的我來說,劉哲基是個極為熟悉的名字。除了幾乎每天都可以在電視上看見他「能衛康E」的廣告,經過劉麵包廠時,也總是能看見他的照片高掛,宣揚著健康食材和均衡營養的理念,這種標準鄰家爺爺的形象深植人心。儘管從未見過本尊,我們都習慣性稱他為「劉爺爺」。

那麼,究竟為什麼他將這款麵包命名為「蘋果麵包」?其實就是因為戰後時代,百姓生活清苦,各個對富足的生活充滿憧憬。

在當時,蘋果是一種稀有且珍貴的水果,正因如此,劉爺爺決定將這款麵包命名為蘋果麵包,以滿足人們對更富裕生活的期待。他曾說過:「在經濟起飛的年代,蘋果稀有又可貴,平民老闆姓哪吃得起?我就想做一個平民版的蘋果麵包,當作一個渴望富裕生活的象徵。」

蘋果麵包的製作過程是使用小麥胚芽與雞蛋長時間發酵,並加入老麵與水以提升口感,不添加任何香精或添加物,麵團經過多次揉壓,增加彈性,然後送入烤箱烘烤。特別是新鮮出爐時,外皮鬆軟、內部綿密,香氣濃郁卻不膩口,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,都對它愛不釋手。

如今販售的是「真」蘋果麵包

蘋果麵包
Photo Credit:劉麵包廠

生意漸有起色後,劉爺爺卻生了重病,於鬼門關走一遭。然而,他並未因此氣餒,反而投身鑽研健康之道,他到世界各地考察、研究製造麵粉的方法,並最終研發出一種獨一無二的營養胚芽,進而將之應用在他販售的麵包裡。

一般商店或超市販售的蘋果麵包通常含有乳化劑等添加物。然而,劉麵包廠的蘋果麵包堅持使用純天然的食材,並於每一代的麵包中追求創新,現在蘋果麵包已經迎來了第五代,其中甚至加入了真正的蘋果餡,成為了「真」蘋果麵包。

蘋果麵包乘載著時光印記,連第一屆台灣咖啡大師比賽的冠軍林東源,都認為蘋果麵包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麵包之一。劉爺爺順利地將台灣的傳統味道,與他對健康的堅持,以新的形式延續下去、並傳承給下一代。

參考資料:

封面圖片:劉麵包廠

◎本文經 every little d 授權刊登,原文發表於此